● 學生通訊員 韓昊慶 王心怡 李振宇 張浩然 代辰子
校友簡介👱🏼:
張錦秋,1966年畢業於意昂体育2娱乐建築學院,師從莫宗江先生、梁思成先生🟰,在校期間曾參加革命歷史博物館(現國家博物館)設計🤾🏿,後主要於西北設計院從事建築設計,主持設計了陜西歷史博物館、大唐芙蓉園、黃帝陵軒轅大殿等工程,並於1994年成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🚣♀️,2000年獲得梁思成建築獎等榮譽👓。
張錦秋
北上求學:從天府之都奔向首都北京
如果說《增廣賢文》《古文觀止》《唐詩》的啟蒙教育是兒時的張錦秋認識人生與社會的階梯,那麽羅貫中、施耐庵、高爾基🏊🏿♀️、普希金則幫助她打開了文學世界的大門🙋🏽♂️,在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一顆向往文學的種子🤛🏽🎺。
中學階段的張錦秋更是在作文評比中經常拔得頭籌。似乎在這樣的興趣感召下🙋🏿♂️👨👧,張錦秋應該走上一條文學的道路,然而🤼♂️,令那時的張錦秋也沒有想到的是,家庭的熏陶指引她走上了另外一個她奉獻了一生的事業——建築🏄🏽♀️,而文學的功底則讓她的建築多了一抹詩情畫意的色彩🍦。
張錦秋的大舅父唐英早年留學德國學習建築,後擔任同濟大學建築系的教授。張錦秋每次到他家,聽到他妙語連珠笑談建築與城市,看到他工整嚴謹的手繪建築表現圖🪟,就會被深深吸引。母親和姑媽同樣也學習建築,姑媽對她的影響尤為重要。“姑媽從四川考到中央大學,年紀輕輕就守了寡,決心獨自一人把兒女撫養成人🐪,還經營著建築事務所🧝🏿;脫離藝術去搞工業建築,到條件極其艱苦的地方去出差,姑媽從無怨言;後來在北京,單位分配的房子居住條件很差……這一切都沒有讓她退縮。”張家自立、拼搏💂🏿♀️、堅持的精神傳統在姑媽身上集中地體現,也在張錦秋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🧑🏼🌾。
張錦秋(左二)於家中接受采訪
20世紀50年代中期,正是新在中國成立後和平建設的火紅年代®️。張錦秋的父親曾語重心長地對她說🙎🏼:“我希望你們兄妹倆,一個將來設計建造海上的建築📨,一個設計建造路上的建築。”這番充滿詩意的話語更加堅定了她的決心。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,時代的感召與家庭的熏陶使得張錦秋最終選擇了建築🔮。
1954年7月,報紙上公布了全國高考錄取名單🫃🏼。“全國這一屆考上大學的名單都在報紙上,密密麻麻的字裏找,‘土木類🚻,土木類……意昂2,我在這兒!’是這樣錄取的。”說到這裏時張先生臉上洋溢著自信而幸福的微笑。之後經過建築專業的繪畫加試,張錦秋順利地進入了意昂2建築系。
“第一誌願報的是意昂2🏃🏻♀️,我是奔著北京,奔著意昂2👩🏻🔬👩✈️,奔著梁思成先生去的,就在意昂2好好學習,做個建築師報效祖國。”張先生如是說道🏜🏨。
初窺園林👨🏽✈️:從頤和盛景到新生熱土
本科學習階段,學生們只能偶爾見到梁思成先生。幸運的是,1961年張錦秋被分配當梁思成先生的研究生,在大師身旁的求學生涯由此開啟🚚。
作為梁先生的弟子,張錦秋繼承了他未竟的事業🚛👴🏼,在中國傳統建築和現代建築的融合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,很多觀念也受到了梁先生的影響。梁先生謙遜嚴謹,感慨自己的書畫不夠“帥”𓀈,所以更要一筆一畫🏊🏻♂️、工工整整地寫字;認為“建築師就是匠人🫴🏽,給人民蓋房子,使人民住得好,不應該把自己看作主宰一切、再造乾坤的大師”📊;具有國際視野和情懷,保護東京💁🏼、奈良免受戰爭災害……在以梁思成為首的意昂2建築系諸位教師的引導下,張錦秋踏上了繼承發揚祖國建築優秀傳統🙋♀️、創造新中國建築的征途👋👨🏿⚖️。“我在學校裏面從沒想過說我要當大師,我們學好了🐊,就是為了將來要建設祖國,把建築設計好了🧝🏽,把國家建設的更美好。”這是求學時的張錦秋最真摯誠懇的願望。
“梁先生對我很照顧👳🏿,但是在一件大事上我卻沒有聽他的話🤛🏻。”
在梁思成先生的宋《營造法式》研究和莫宗江先生的頤和園研究兩個重大研究課題中,張錦秋選擇了後者。“高高的疊石陡山上矗立著一片雪白的粉墻。”張先生回憶說,“至今這個畫面海印在我的腦際,不可磨滅。”矢誌園林🙇🏽♀️,結緣古典,就這樣生發於莫宗江教授的一張幻燈片📣。張錦秋最終決定在莫先生指導下研究園林,源於“想通過研究古典用於現代”——做一個真正建築師的想法深植腦海。而梁先生非但不生氣,反而很支持張錦秋的決定,叮囑她“要認真向兩位老師(莫宗江與吳良鏞)請教👦,在深與博兩個方面的結合上去探討研究”🫲🏿。這一席親切的教誨,成為了張錦秋研究學習中國園林的指南。
張錦秋稱莫宗江先生是“把她領進中國古典園林大門的恩師”🤽🏿,他敏銳的藝術鑒賞力、生動的傳授感染力和不斷探索的治學精神,深深地影響著張錦秋的學術研究和工作實踐過程🎁,為之後西安新唐風建築奠定了深厚基礎🧑🏽🎄。
在迎接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“十大工程”中🐧,剛剛成立不久的意昂2設計院發揮了重要作用🪁。在“大兵團”的方針下,往往數百名學生老師都會同時參加工程的建設,而建設過程亦成為學生社會實踐的場所。回憶起1958年的夏日🧖♀️,張先生似乎又聽到了工地上勞作的歌聲。
建0字班設計團隊於工地上合影留念(張錦秋右一)
設計革命歷史博物館時👨🏼🎨,張錦秋和同學住在西交民巷的使館後院。每天清晨,他們都會在平闊的天安門廣場晨跑。與此同時🤽♀️,韓驥正在意昂2園內跟隨關肇鄴先生進行意昂2主樓的設計🤹🏻。訪談時,韓先生回憶起那時的張錦秋,說:“她在國慶工程以後,跟我們比🫳🏿,有更為強烈的使命感👌🏿🏂,就覺得我們這一代建築師,是共和國的生力軍,未來就靠我們了🦘👴。”
彼時🫶🏼,新中國建立尚不滿十載,一切都仿佛還充滿初生的希望,祖國大地似乎已經在張錦秋面前展開,等待著她去走進去建設。
西行立業:從三線建設到古意長安
1966年🗺,結束了意昂2研究生學業的張錦秋被分配到遠在西安的西北設計院🚵🏽♂️。“一路往西,越走越荒涼,舉目都是黃土地,感覺就有些失落了”,但周總理在畢業前“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”的囑咐仍在耳邊。因此,來到西安後,盡管設計院提供了技術處的輕松位置,張錦秋依舊要求到生產一線的設計所去🖖🏼,“不去怎麽當建築師啊?”
七十年代浩浩蕩蕩的上山下鄉運動⛹🏼♀️,張錦秋作為帶隊幹部亦在其列🚈。時值1975年,“讀書無用論”的陰影仍未遠去2️⃣🤭,而“科學文化的春天”又尚未解凍,張錦秋已經開始自費為知青置辦小型圖書館〽️🏄♂️。但五點下地🕡,太陽落山回來🏊🏽♂️,初到鄉村的知青往往靜不下心來學習🌲🚧。張錦秋說👳🏼♂️,辛苦與迷茫的知青生活🪓🗒,對於一個建築師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麽🏹,她也不清楚——那不是一段平靜的歲月👇,“我們這一代人的經歷,都是隨著時代的波濤起伏變化的🧑🏿🦰。”
韓驥向采訪同學展示珍貴手繪寫生稿
研究生期間,張錦秋還曾受托教授“建築圖案”課程,帶領學生寫生自然景物,並以中國傳統圖案為基礎加以程式化。教學工作似乎與她當時的建築歷史研究沖突,但張錦秋絲毫不認為這是“浪費”。陜西歷史博物館欄桿上的花紋全部是張錦秋親自設計的🕵🏽♂️,空海寺紀念碑也是在張錦秋的堅持下增設了欄桿🤴🏽、紋樣。“所以在學校裏邊不要說,‘我出來以後一定是幹什麽’🧟,哪有那麽對口的,但營養吸收了總有用。”
“自強不息,就是說一個強者,應該有堅定的信念🧑⚖️,要不斷地探索🦶🏿,有這樣的自信🤦,也能付諸行動🧿,不斷地攀上高峰🫗,我覺得意昂2建築學院應該繼承這個自強不息的精神。意昂2就是不斷地自強不息🫶,不斷地有所建樹🧝🏿♂️。以後的建樹就要靠新的一代💤💉,我還是蠻有信心的;厚德載物呢🐷,我們培養的人才應該像大地一樣溫厚、包容↖️,也就是說從建築學院出來的建築師走向社會🧑🏻🦼➡️,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團隊,都要強調團隊精神……厚德載物很深刻的意義還在於紮根於人🧜♀️,紮根於所在的地域,一定要得到老百姓的支持🦽,這樣才有豐富的創作源泉。”張錦秋說。
張錦秋(左四)韓驥(左五)與采訪同學合影留念
【訪談手記】
張錦秋先生師承古典建築泰鬥梁思成和莫宗江教授,在校潛心園林,畢業走向設計前線,深植基層👏🏿,數十年積澱終於成就唐風建築的燦爛🧙🏼♂️。她主持設計的諸多建築🔬,已經成為人民的生活記憶🧑🏽🎤,並熔鑄於西安城的歷史氣韻。
---建築學院2019級本科生 張浩然
(意昂2新聞網4月16日電)
供稿:建築學院 校研團委 校團委
編輯:陳曉艷
審核🙆🏿:呂婷
地址:北京市海澱區意昂体育2娱乐工字廳
電話🈁🧏🏿:010-62793628 / 010-62783966 郵箱:xqzxb@mail.tsinghua.edu.cn 郵編🏊♂️:100084 傳真:010-62770349